郭若橋:我愿做大山里的那座“橋” _ 中甜心一包養網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a9f2768965b9.15665731.

“兄弟姐妹晚上圍著聊,白天跟著跑,齊心要給這深山,開一條陽關道。”這是山西省永和縣閣底鄉奇奇里村的村歌《我在奇奇里》的一句歌詞。今年端午節,曾任奇奇里村駐村第一書記、現任閣底鄉鄉長的郭若橋,在直播間哼著這首歌,向屏幕前的網友推薦黃河畔的美景與美食。

  端午節期間郭若橋(左一)包養網推薦在直播間推長期包養薦永和縣特產。受訪者供圖

文旅+扶貧

發展地方文旅事業,是郭若橋自2015年駐村就一直堅持的事情。

九曲黃河在奇奇里村西的崇山峻嶺間游弋,盤旋出一個壯美的乾坤灣。早在2016年,時任奇奇里村駐村第一書記的郭若橋就邀請臨汾市攝影家協會在閣底奇奇里村舉辦了為期兩天的“魅力乾坤灣,多彩奇奇里”攝影采風活動,活動還請來了洪洞的威風鑼鼓和蒲劇劇團前來演出,十里包養app八村的鄉親們都來觀看。

后來,奇奇里村的攝影作品在平遙攝影節上展出,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村民自發干起了農家樂,為村里的旅游業奠定了基礎。

2017年,郭若橋組織建設的“中國攝影家精準扶貧棗林”,在奇奇里村開園,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家代甜心寶貝包養網表參加了棗園開園活動。活動現場,攝影家每人拿出120元認領一顆棗樹,1000位攝影家共計認領1000棵棗樹。郭若橋將1000位攝影家資助的12萬元,全部交給貧困村民,村民將這筆資金用到日常的農業生產、科技管護上。棗子成熟后,棗農給每位認領棗樹的攝影家郵寄20斤優質紅棗。“這種幫扶模式深受貧困戶和攝影家的贊許,對于推動扶貧產業發展有積極意義。”郭若橋告訴記者。

2018年10月,奇奇里村將迎來“黃金周”首批旅游團,郭若橋身著中式唐裝,頭戴耳包養妹麥,腰挎擴音器,臨時客串導游。“大家好,歡迎來到奇奇里,我是村里的第一書記,也是大家免費的導游……”樸實幽默的話語,讓游客在笑聲中瞬間放松了心情。

除了在當地推介奇奇里村的旅游業,郭若橋包養還將脫貧夢帶到了全國觀眾面前。為了獲得《開門大吉》的夢想基金,帶著村里的留守兒童去北京看國家的發展變化,郭若橋和鄉親們帶著紅棗走進央視,講述自己的駐村故事。

“一日三顆永和棗,保你青春永不老”,在節目中,郭若橋對話主持人尼格買提,將村里的紅棗推薦給全國的觀眾。郭若橋分享了村里修旅游路進而打通乾坤灣景區發展之路的故事,講述了他初到村里,村民騎摩托兩小時去鄉鎮,只為買兩碗白米飯,為他準備一碗白糖拌飯的故事……

  郭若橋在《開門大吉》欄目推介村里的紅棗。受訪者供圖

“這就是我們為之奮斗的動力所在。”郭若橋說。

2017年,整村脫貧后,任期結束的郭若橋并沒有離開,仍堅持在這里工作,挖掘和整理這包養金額里的紅色基因、黃河文化及特色民俗。

今年10月6日,包養“生動黃河·樂享乾坤”音樂會在乾坤灣景區舉辦,數以萬計的游客穿過郭若橋當年協調修建的那條路,在黃河畔里欣賞了一場聽覺盛宴。

紅棗書記

包養站長除了推進文旅事業,郭若橋還一直在構思讓老百姓脫貧的產業門路:如何將奇奇里村的優質紅棗推銷出去?

由于缺水,村里種的玉米只有小腿高,惡劣的自然條件卻十分適宜種棗樹。然而,就是這個“紅棗村”的棗,不是因為下雨導致紅棗腐爛,就是苦于沒有渠道賣棗。

20包養15年冬,郭若橋帶著村干部到臨汾擺攤幫助村民銷售紅棗萬余公斤,他在市區的繁華街道和小區門口擺地攤,一站就是一天,餓了就吃些自己帶的干糧,渴了就喝幾口自帶水。

郭若橋認為,紅棗是村里致富的希望。他拿出自己的精神文明獎金,為村里有困難的棗農提供幫助。

為了包養合約幫村民賣紅棗,從收棗、登記,到設計商標包裝,再到裝箱、運輸,郭若橋親力親為。在推銷紅棗的同時,他還聯合隰縣的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策劃了“棗想和你不分梨”活動,包養網推薦將奇奇里村的紅棗和隰縣的香梨放在一起推銷,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打開了奇奇里村紅棗的銷售市場包養網車馬費

郭若橋也因賣紅棗出了名,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紅棗書記”。

“想在村里建一個紅棗示范基地,將‘永和乾坤灣紅棗’這個品牌做大做強。”郭若橋告訴記者。

“我身后就是我們美麗的乾坤灣,今天在黃河岸畔,我向大家推薦幾款當甜心花園地有名的農副產品。”端午節期間,永和縣連續舉辦四場直播帶游帶貨活動,郭若橋包養網與縣領導們組成的“帶貨團”走進直播間,向網友們推介永和的旅游資源、文旅產品和特色農副產品紅棗、蜂蜜、槐花餅等。

“這就打響了永和縣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名氣,也對發展‘田間定制、訂單農業’,助力脫貧攻堅、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郭若橋介紹,端午帶游帶貨直播活動在各個直播平臺上累包養計完成特色農產品銷售96.8萬元。

大山里的那座“橋”

郭若橋經常說,愿做大山里的那座“橋”,架在需要我的地方,深扎泥土,鋪接美好。

今年疫情期間,擔任閣底鄉鄉長的郭若橋動員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全包養管道面排查,搭建了一座阻隔疫情的“橋”。“摸清全縣返鄉人員底數的基礎上,建立了312(三卡一辦法兩督查)工作機制。”

郭若橋介紹說,三卡是閣底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聯系卡、閣底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提醒卡、閣底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警示卡,一辦法是廢棄口罩收集處置辦法,兩督查是重點監護對象跟蹤監測督查、拉網式督查。

  郭若橋在衛生防疫排查點督導防控工作。包養受訪者供包養網包養網心得

“聯系卡是以戶為單位,由鄉鎮、村干部包聯,實現全覆蓋,無遺漏。”郭若橋介紹說,提醒卡是將疾病預防知識、文明衛生習慣、疫情防控政策、防護包養知識等內容,以“明白紙”形式發放到群眾手中,一戶一份。警示卡是在返鄉重點監測人員居住地點懸掛警示卡,避免人員往來接觸,動員廣大群眾配合支持,從源頭上阻斷疫情傳播擴散途徑一辦法。

這座“橋包養網”,還連接了村子與外地的教育資源。郭若橋與太原、臨汾等地的院校聯合在村里成立教育、教學活動實踐基地,利用包養每年寒暑假期,讓學生們在奇奇里村開展夏令營、冬令營活動,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農村現狀,了解基包養網dcard層農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高校的大學生利用假期義務包養來村里教老百姓專業知識,教村里孩子們讀書學習。

這座橋包養網,還是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連接著村民的心。為了讓村民用上自來水,郭若橋的多方溝通,2016年春季,一條通向村民家中的自來水管道開始鋪設,奇奇里村爬溝過坎去挑水的歷史即將結束。村里沒有路燈,包養網郭若橋就和村干部們一起努力,通過多方籌款,給村里新裝了45盞太陽能路燈,完成了奇奇里村的“亮化工程”,用真心贏得了村里人的信任。

有一次,郭若橋在一個老鄉家的炕頭上和大家聊天,因為疲勞,聊著聊著他就睡著了,老鄉怕自己打呼嚕影響他休息,輕輕地給他蓋上被子后,悄悄到鄰居家借宿了。

有位村民擔心他的腳出汗起泡,便做了雙布鞋悄悄地放到他的窗臺上,一針一線,手工納的鞋底密密實實、通風透氣,郭若橋一直珍包養條件藏著舍不得穿。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近日包養網,在閣底鄉舉辦的“聲動黃河·樂享乾坤”包養妹音樂會上,歌手唱起這首《我的祖國》。坐在臺下的郭若橋聽到這段歌詞,這些年在奇奇里村、在閣底甜心寶貝包養網鄉的工作往事,在腦子里打轉,淚水在眼睛里打轉,“特別感謝全村732個村民,是他們讓我堅定信心留了下來”。(中國青年網記者 左橙)

TC:sugarpopular900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