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8532b51aa942.88496971.
新華社沈陽8月5日電 題:降內澇、興產業、刨窮根——“光棍村”搖變“甜蜜村”
包養故事新華社記者丁玫、李恒、崔師豪
正午時分,她們眼神專注,頭戴鴨舌帽,以頭巾包裹,身穿被汗濕透的勞作服,右手拿著剪刀,左手扶著還未成形的草莓苗,麻利地剪掉周身雜草。
在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劉二堡鎮前杜村草莓種植基地,三五莓農正穿梭在草莓大棚忙作。“這個季節包養網單次正是草莓育苗的好時候。”其中一名莓農介紹,草莓的主要生長周期有兩個,在自然環境中分別是春季和秋季,現在育苗,一般會在次年的1-3月份成熟。
前杜村村民正在草莓大棚里勞作。新華社記者李恒2021年包養金額7月29日攝
包養 前杜村村委會會計王熙郁說,除了發展草莓產業,村里還開發了水上樂園、農家樂、民宿等觀光旅游服務,包養網以前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村就業了,“現在村民的日子如草莓一般紅火甜蜜”。
近年來,幸福指數上漲的前杜村也吸包養軟體引了越來越多的包養網大學生前來就業,新鮮血液正在帶動前杜村更上一層樓。
作為2021屆選調生來到前杜村工作的95后小伙兒畢宏帥說,青年人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寄語,踐行包養網站使命,真學實干,積極投入鄉村振興,為鄉村發展做出屬于青年一代的貢獻。
20世紀80年代,包養網前杜村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光棍村。由于地處低洼,十年九澇,被當地人形象地概括為“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騾馬系槽頭,大姑娘往外流”。
前杜村村民過去的家。(前杜村村委會供圖)
窮,出路在哪里?前杜村的兩位老書記王紹甫、王紹永敢為人先。
1982年,做了十幾年生產隊長的王紹甫被推選為村委書記。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興修農田水利,帶領村民建排水站、修溝渠、安水泵,根治水患;調整產業結構,實行旱田改水田,改造2600畝低洼易澇低產地塊;貸款搞反季節蔬菜種植,搭建暖棚種植西紅柿、黃瓜等,保證村民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鮮蔬菜,并將富余蔬包養網單次菜運往長春、哈爾濱等地銷售,很快村里就還上了初建暖棚時的30萬元貸款。
2010年,接過“包養故事交接棒”的新書記王紹永再接再厲。曾經在外創辦軋鋼廠而實現脫貧的王紹永,萌發用企業反哺農業,走“村企共建”發展包養條件包養網之路,用創辦軋鋼廠的收益投入前杜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包養網單次建柏油路、整改村容,建立包養網小學幼兒園、供氣供熱供電站、旅館飯店,修建居民樓、停車場等,幫助村里人過上城里人生活,如今他已帶領村民邁向共同富裕之路。
前杜村草莓主題游樂園的夜景。(前杜村村委會供圖)
王紹永還積極發展包養現代農業,為村民提包養網供更多就業崗位。2007年,王紹永在丹東出差實地考察草莓產業,學習草莓種植技術。在遼寧草莓研究所幫助下,他帶領幾戶村民開始大棚試種,一年下來一棟棚凈賺4萬元。
嘗到甜頭后的王紹永包養網單次繼續帶領村民擴大生產規模,長期包養相繼成立遼寧前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遼陽縣亞新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包養意思土地雙流包養妹轉模式,先把村民包養情婦土地全部流轉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包養網流包養價格ptt轉包養軟體到種植大戶,實行統一建設大棚、技術服務、擔保貸款、市場營銷等,形成東北最大的萬畝連片設施農業草莓包養生產基地。
前杜村村民正在草莓大棚里勞作。新華社記者李恒2021年7月29日攝
在兩位老書記的帶領下,現在的包養網前杜村和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大有不同。干凈整潔的柏油路,包養網熱鬧非凡的商業街;文化廣場、健身設施、文化宮一應俱全;草莓主題的游樂園、古色古香的庭院、疊檐翹角的涼亭、人工河道、假山廊橋……長期包養徜徉其中,村民滿臉堆笑,前來觀光度假的游客也玩得不亦樂乎。
包養前杜村現在的樣子。(前杜村村委會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為我們進一步開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將繼續發展草莓種植包養產業,打造地方特色,把前杜村建設成為鄉村觀光旅游第一村,帶領村民奔小康,實現村村戶戶甜蜜蜜。”今年3月剛上任的新書記蘇娜說。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